文章發表:崇拜設計之思與行~以「受難節」崇拜為例
書籍:心靈與誠實--崇拜程序設計與企劃 出版:香港浸信會出版社 日期:2012 作者:黃婉嫻博士 引言 筆者認為設計 一份崇拜禮序( Service Order ),或崇拜禮儀( Liturgy ) [1] ,其實是一件對信仰傳統的繼承與轉化下的作品,因此,一份崇拜禮序的流程及元素,就會反映出設計者的崇拜神學、觀念,對經文信息的體會,以及設計者的崇拜養成與人格特質。為此,筆者嘗試以設計「受難節」為平台,開展崇拜設計中所包含的神學、傳統及元素,並分享由觀念、到籌備、到落實的過程中所隱含的創意養成。 受難節期 按一般教會的理解,「受難節」就只在「星期五」這一天,或只在這一天有聚會。而我傾向按古教會的傳統,視復活主日的前三天,都包含在「受難節期」內,也就是由「星期四」到「星期六」,傳統上稱這三天為「神聖三日」( Holy Triduum )。這三天是守大齋節期的高峰,也是聖週最重大的三天。以這種方式來紀念耶穌的受難與受死,是讓我們的心靈經歷耶穌受難前的事蹟,使我們能在豐厚的歷史感中,對主的受難體會得更深廣。 [2] 「星期四」 這一天稱為「立聖餐日」或「濯足日」( Maundy Thursday ),聚會在晚上舉行,因為兩千年前的這個晚上,主耶穌以逾越節羔羊的身份,設立聖餐、為門徒洗脚、祂也預言自己即將走上十字架。這一天的經課 [3] 包括:出 12:1-8, 11-14 ;林前 11:23-26 ;約 13:1-17, 31b-35 。教會將在這一天晚上,重温三段和受難的羔羊相關的歷史事蹟,那就是( 1 )舊約的第一個逾越節、( 2 )耶穌為門徒洗脚的那一夜(也就是逾越節晚餐之前),以及( 3 )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遵守主的晚餐的那一天。教會在這一個晚上聚集,為的是體會在歷史中所發生的事情及它們和信徒生命的關聯。「星期四」的晚上是歷史被改變的前一個夜晚,信徒在這一天聚集,重溫歷史事蹟,就會發現自己就猶如那群即將被釋放的奴隸、自己就是那群把耶穌釘在十字架的群眾、自己也是那群雙腳沾滿世俗塵埃的罪人。這個晚上的聚會一定有聖餐禮,至於是否實施洗腳禮則按教會各自的傳統而定。 「星期五」 這一天稱為「主受難日」( Good Friday ),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至氣絕的日子,教會在這一天記念耶穌的受死,因此,傳統上聚會的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