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拜中理性與感性間的流動












地點:大巴窑衛理公會
講員:黃婉嫻傳道
日期:2005年9月11日


引言
崇拜/敬拜——是人向神表達的行動,這種行動是建立在特殊關係的基礎上;是創造者與被造者的關係、頒布約者與領受約者的關係或稱為約的關係(covenantal relationship)、啟示者與回應者的關係、言說者與聆聽者的關係,以及差遣者與受差者的關係。只有在這樣的關係基礎上,才有敬拜的舉動及內容。世界上其他類型的關係,如:政府與人民、父母與子女、夫妻、長輩與晚輩、顧主與顧員、上司與下屬、偶像與fans等的關係,都不應該、也不合適產生敬拜的舉動。因此,我們首先要先要從這重關係來界定及了解敬拜或崇拜,然後才來談論敬拜中,理性與感性(經驗)的因素。

1. 崇拜是關係性的行動
聖經以及舊約的以色列人,從來不會討論神是否存在的問題(這是受希臘哲學影響之後的基督教才關切的問題),因為對以色列人來說,神的存在是毋庸質疑的,他們常常關切的是神在歷史中的作為,神如何介入人類的處境(如:出埃及記中神藉著摩西帶領他們出紅海),神如何頒布誡命、例律、典章,如何施約守約,幫助他們戰勝仇敵、引領他們渡過危機…上帝是與他的子民同在的上帝,是在人中間的上帝。

就如舊約的會幕、聖殿、摩西時代的雲柱、火柱都表明了上帝與其子民同在,引領他們走過歷史。在約翰福音中記載了耶穌基督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」(約翰福音1:14),其中,「住在…中間」就是會幕式的語言(「住…在」字根與「會幕」同),也是新約延續了舊約神與子民同在的觀念,因此,我們所敬拜的上帝,是一位活的上帝,與人交往的上帝,神與人之間是關係性的存在(being as relational),敬拜也既是一種關係性的行動。

敬拜是表達神與人之間最正確的互動關係,也是體現人對神最正確的姿態(gesture & posture)、心態(psychology)、情態(affection)、形態(shape, form, modality)、常態(normality or normal condition)、狀態(state)——無論是動態(in the state of motion),或靜態(or in the state of still),以及健康的屬靈生態(spiritual ecology)所當具備的表態(assert & declare)。是人在神面前最合理、合法以及合情的舉動。

敬拜既然是一種關係性的行動,就牽涉了相互的行動與溝通。敬拜的相互行動與溝通,可規範為「啟示與回應」(revelation & response)的行動及內容。
  • 啟示:宣召、設立及施行聖禮(洗禮與聖餐)、宣告赦免、讀經、宣講(道)、呼召、差遣、祝福等。
  • 回應:等候、受洗、領受聖餐、讚美/唱詩、禱告、認罪、聽道、立志、奉獻、領受祝福等。
透過這一切我們聆聽神的信息與心意(messages & meanings),也認識神及體會神的屬性(attributes)與作為(acts & wonders)——
  • 其超越(transcendent):崇高、莊嚴、偉大、聖潔、公義;他是創造的上帝、不容玷污的上帝、忌邪的上帝、行審判的神…
  • 其臨在(immanent):慈愛、引導、護理、供應、賜平安;他是守約的神、施與恩典的神、救贖的神、以馬內利的神、以便以謝的神、是耶和華拉法…
    透過這一切(啟示與回應)我們回應神的信息與召喚,透過這一切我們與神相交。
關係性的行動包含了神介入人類歷史的經歷,以及人對神啟示的明白與順服。然而,我們是藉著什麼樣的途徑來領受神的啟示,以及回應神呢?是理性、悟性?還是感性、感受、經驗?

2. 崇拜是人在理性與經驗中的體會 (realize) 與發現 (discovery)
崇拜是屬靈的認識論. 認識論就是人如何認識“存有”或真理的問題,人如何確定他所認識的——存有、真理,是真實的?從敬拜的角度而言,也就是人如何認識上帝或真理的問題,人如何確定他所認識的——上帝及真理,是真實的?

假想有一個湖,湖裏當然有水,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,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,你可以用手去摸,感覺到它樹幹的凹凸的質地。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,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,我們不稱它為「實」,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。水邊的白楊樹,不可能没有倒影,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。而這個倒影,你摸不到它的樹幹,而且它那麽虚幻無常:風吹起的時候,或者今天有雲,下小雨,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動,或者水波如鏡面,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,不同的深淺,不同的質感出現,它是破碎的,它是回旋的,它是若有若无的。但是你说,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,还是水裏的白楊樹,才是唯一的現實。在生活裏,我們通常只活在一个現實裏頭,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,手可以摸到、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,而往往忽略了水裏頭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,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。文學(筆者按:或是心靈的世界)提醒我们,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,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,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。——龍應台。

無論是岸上的白楊樹,還是湖水裏白楊樹的倒影,都是物理世界的事物或現象,我們可以完全的藉著理性與感覺去認識它的存在,與它“溝通”,但人如何與那看不見、屬于靈性世界的神溝通呢?人可能認識神嗎?人如何判斷所認識的神是真神?人藉著什麼途徑來認識神,以及與他溝通呢?這是探討崇拜中理性與感性課題的起點,由人如何認識神,或人如何與神溝通為起點,因為,崇拜/敬拜——是表達人與神之間最正確、最恰當的互動關係,這重相互性的關係,是認識的及溝通的關係,有了這層關係,敬拜才成為可能。

到底神/人如何與人/神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呢?
這涉及兩個基本的問題:
  1. 神存在嗎?若神存在,他的本質是什麼?這是is (是)及being(存有/存在)的問題,是本體論或存有論(ontology)的問題,是受了希臘哲學影響的西方神學,所問的基本問題。繼使徒時期之後的教父神學開始,基督教神學基本上都是按照希臘傳統的本體哲學为思考典模(paradigm) ,研究和界定客體的本質。因此,西方神學以定义神/事物的“什麼”(理性的)来探讨神/该事物的本质。
  2. 在西方哲學史上,緊接著本體論之後,就是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哲學發展,也就是人如何認識“存有”或真理的問題,人如何確定他所認識的——存有、真理,是真實的?
第一個問題與我們今天的講題沒有太大的關聯性,所以掠過不談,我們所要談論的是第二個問題,也就是認識論與崇拜的關聯。從神學上來講,神若存在,那我們能認識他嗎?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所認識的,是真實的認識?我們是藉著什麼途徑來認識神?這種認識,是先驗性的(prior)知識嗎,也既是沒有經過後天教導而存在人先天意識中的概念,如:1+1=2不需去教導或證明,我們只是去發現它的存在,換言之,有關神的概念可能是先驗性的存在人的意識裏頭嗎(參羅1:19-20),或者人是透過理性來論證神的存在,來認識神的本體?又或者人是透過經驗、感知來認識神?這是都認識論(epistemology)所關注的問題。

簡單而言,此思考典模,是采取理性的和形而上學(metaphysic)[1] 的取向,來思考上帝及上帝的启示,它在中古世紀(五世紀~十四世紀,尤其是在十一至十二世紀)的經院神學中(scholasticism)達到極致,後來自啟蒙運動以降,在理性主義的影響下,基督教的神學認識論,一直都脫離不了理性作為認識神的主軸。這段時期(17-19世紀)的人文主義哲學,就分為英國的經驗主義,以及歐陸的理性主義兩大陣營,廣義而言,都是以人為本體的理性哲學。

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(中世紀到19世紀),神學上也興起了以人的主體經歷,或心靈經歷為主的神秘主義及敬虔主義的神學,來抗衡以理性思考為主的神學,因為,他們不滿意於後者的冰冷、和抽象的神觀,以及由此而延伸的信仰生活及敬拜生活。因此,前者(如:敬虔派)就非常看重主觀的信仰體驗,後來的士來馬赫,就大膽地在神學方法上作了一個革命,就是以人的宗教體驗作為出發點來架構其神學體系,這形成了後來的新派或自由派神學的起點。綜觀以上所言,我們看到了神學的歷史鐘擺,是在客觀理性與主觀經歷之間的擺動,這也是崇拜經驗的擺動。

聖經中的認識論,或屬靈認識論,不是純粹理性的,也不是純粹經驗的,它有理性也有經驗的層面,聖經所教導的認識論,理性與經驗並行不悖,或並不相互對立。首先,我們相信這種認識以及敬拜,都是源自神主動的啟示,包括了神普遍的啟示:在創造中的普遍啟示(羅馬書1:19-20)、在歷史中的普遍啟示(希伯來書1:1),以及藉著耶穌基督的特殊啟示(希伯來書1:2)(約翰福音1:18),將真理啟示給我們。
  • 羅馬書1:19-20「神的事情,人既能知道的,原顯明在人心裏,因為,神已經給他們顯明。自從造天地以來,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,雖是眼不能見,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,叫人無可推諉。」
  • 希伯來書1:1「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,」希伯來書1:2「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…」
  • 約翰福音1:18「從來沒有人看見神,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。」 藉著神的啟示,我們得著救恩,產生了敬拜。
在敬拜中,藉著理性與經驗,來領受及回應神的啟示
約翰福音14:21記載「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,這人就是愛我的;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,並且要向他顯現。」其中,「命令」是要藉著「理性」來理解與領受的,而「遵守」是「意志上」的順服,是讓自我的「感受」順服「理性」(所明白的命令),「愛」與「顯現」則是表達了「感受」及「經驗」。


又如約4:23-24「…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,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。神是個靈,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。」 「誠實」是指「客觀的」真理(從上下文來看,是因著耶穌而帶來的救恩,救恩是敬拜的起點),是「外在的」。

對今日的崇拜而言,上帝是藉著聖經來啟示他的心意,我們也藉著理性來明白聖經的客觀真理,這個過程包括了讀經、宣講與聽道。而「心靈」則是人「主觀的」、「內在的」層面。這里讓我們再次看到「理性」(誠實=真理)與「經歷」(心靈)在敬拜中的整合性(integration)。我們小時候豈不也唱過:「耶穌愛我(經歷)我知道(理性),因為聖經告訴我(啟示)。」

在敬拜中,藉著聖靈,將客觀的真理成為主觀的領受與經歷
上帝客觀的真理,將藉著聖靈的工作,成為講道者及聽道者,內心裏頭(心靈)主觀的領受與經歷,約翰福音16章13節說:「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,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;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,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,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。」


外,保羅在林前2:12-13也說:『我們所領受的,並不是世上的靈,乃是從神來的靈,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。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,並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,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,將屬靈的的話解釋屬靈的事。』

在敬拜中,藉著信心,領受神客觀的應許,成為主觀的把握
另外,聖經中的認識論,也有非理性(non-rational),但不是反理性(anti-rational)的層面,它是屬于信心的層面。

約翰福音14:1-14, 尤其是vv1,11「…你們信神,也當信我…你們當信我,我在父裏面,父在我裏面;即或不信,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。」

希伯來書11:1,6『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…人非有信,就不能得神的喜悅;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。』 信心,包含了理性和經驗,但又不為理性與經驗所限制,我們是在信心中敬拜那看不見的上帝,及相信那看不見,以及發現尚未實現的應許,因為,我們相信那看不見的是真實的,其真實性比那看得見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就如保羅說:『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』(林後4:17-18)

3. 敬拜是在歷史中的記念
就以聖餐為例子吧! 出埃及記中的逾越節,是上帝救贖故事的原型(archetype),這段經文成為了所有以色列人,救贖故事的大叙述,在此大叙述中,他们找到自己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基礎,其中包含了以色列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與價值觀,以及面對未來的意義。

在新約中,耶穌將自己最後晚餐的故事(太26:17-30[26-30];可14:12-26[22-26];路22:7-23[15-20]),與出埃及的故事串聯起來,指示出一直被期待著的末世的“新(的)約”,是藉著他的死開始。在新約書信中(在林前11:23-25和林後3章),這個“新(的)約”對保羅而言,是用來聯係基督徒信心的基礎(林前11:25),也是他了解自己與教會救恩歷史的關係(林後3章)。

今天,我們在敬拜中領受聖餐時,此大叙述/故事(是涵盖所有故事的故事),將我們每个人,或信仰上帝的人的自身故事,放置在此大故事之内,并从前后者的关系,发现自身对世界的觀念和經驗,是符合救贖故事的意義、世界觀、人生觀與價值觀。

我們今天的敬拜,是在現在的時空,重演歷史事件,記念歷史事件,更是在心靈對歷史事件的重演、記念及經歷,這已經不是單單從理性及感性的途徑所能概括的,它是理性、感性,但它也超越了理性與感性。敬拜使人在時空中、在神秘中,結合了過去的歷史、歷來的傳承、古代與當代的文化,現在與未來的心靈歷程。

結論
在敬拜中理性與感性或經驗,不是一種靜態的關係,它們是動態的、是流動的,在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神學取向中、不同的宗派中、不同的個體中,理性與感性/經驗之間,是時多時少,時重時輕,但不是時有時無,它們一直都存在著,在流動著,在敬拜的時空中流動著,在人與神之間流動著。


Postmodern value EPIC (Postmodern is about a way of thinking, it’s not about generation)
Experience
Participation
Image driven data
Connectedness


[1] 形而上學(meta-physic),meta — 指“後”或“之後”,physic (s)— 則是指物理;因此meta-physic是指研究、解釋,在這個看得見的物理世界,或物理現象之後或之上的原理或原則,是一門抽象的學問,稱為形而上學,形(看得見的物理現象或世界),而上學(在它們之上、之後的學問、原理、原則),上述的本體論及認識論都是屬于形而上學的學問。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文章發表:崇拜設計之思與行~以「受難節」崇拜為例

崇拜禮儀中的詩班角色與功能

將臨期點燭禮(Advent Candle Lighting)